卫萍拿回了海外版母带,开始疯狂压制拷贝。
虽然已经决定在国内上映海外版,但是现在的票房潜力也不能放过。
用原版割一波,割到差不多了再用海外版将那些好奇心重和对结局不甘心的观众拉回来二次观影,两轮下来,怎么不得干出个1。5倍票房?
其实这钱有方星河一半,但他现在真没时间理会——美国这边疯了。
宏观大背景是国家集体主义崛起,本质上是两党集权海外分赃,表层体现是舆论转向,压制自由阵营。
最终导致的结果却是方星河被捧上神坛。
虽然被骂虚伪双标很令人难受,但是那些军工能源医药金融集团的掌权者又不在乎——SR不是没有细写资本家干了哪些坏事吗?
大家一起挨骂,就等于谁都没有挨骂。
既然没挨骂,那么Starriver就是一个懂分寸的反自由斗士。
而且他不乱反——只反对新自由主义,即不家不国的自由意志主义——此乃正义之举!
于是,经过了几天混乱对喷之后,文章顺利破圈。
奥普拉在她的读书会里热情分享了文章,建议粉丝们都看一看。
其实她本人都没看懂,但是不要紧,现在报纸上有的是解读,照着念也挺唬人的。
“Starriver借用动物来比喻艺术世界里的纯粹野性,但是将之放到现实世界里仍然成立。
他的讽刺意味深长,充分顾忌到了某些美国人敏感脆弱的自尊心,并且立场完全站在最容易因自由而失去平等的底层百姓中间,是一份既有说服力又有揭露性的完美教材……”
准备从政的施瓦辛格更是力挺。
发言称:“自由必须在责任的约束下以一种不影响他人的方式运行,我们怎么判断是否会影响他人?先国家,再集体,最后个人。Starriver对于自由的理解极具高度和责任感,与我一直以来的理念十分契合,我非常乐意与他合作下一部终结者……”
在职政客们没怎么发言,因为要考虑影响,不希望跟自由阵营当面硬碰。
可华尔街却借题发挥了,而且发挥得很嚣张。
华尔街日报刊登了一篇旨在为方星河树立“神像”的文章。
“Starriver的文化影响力正在使他成为一个独一无二的商业放大器。
从冰冷数据的角度出发,自《英雄》全球上映之后,他的代言商品的市占率和销售额分别上涨了45%到128%不等。
自《中美方世》刊登之后,该数字进一步扩大,方氏商品纷纷成为当季爆款。
这不是一种偶然现象,他似乎有着一种天生的商业本能,每一次成为话题中心,都能催生出相当激烈的情绪,转化出大量支持者。
但是Starriver从不给支持者当面释放的机会,当这些支持者的热情无处发泄,转过头去购买他的作品或者代言品自然而然地成为唯一选择。
类似的事情已经不是第一次发生。
处于舆论风暴中心的Starriver总是能够得到最广泛的支持,不管他的言论有多么过分,爱他的人总是比恨他的人更多,多得多。
当然,我们并不会因此猜测这一切都是他的商业行为。
事实上,他的新文章并不是非常注重情绪的挑拨,他使用了太多艰涩的专用术语和非常用名词,使得文章本身晦涩难懂,不具备高流行性和高传播性。
可这更显得惊悚——他用一篇学术性质大于商业性质的文章,撬动了大半个美国社会,这充分证明了他已经是一位出众的文化领袖,拥有着化腐朽为神奇的文化力量。
尽管这不是常规意义上的美国文化,但他引发的反思大潮,将长期且持续地影响美国思想界。
我们将之总结为一种现象,Starriver的文化侵袭现象。
如今,正有越来越多的美国青少年以模仿Starriver为荣,他不纹身,不讲脏话,不爆黄腔,不鼓励暴力但也不忌讳使用暴力,这是一种更高规格的自由和自我,意义丝毫不亚于嬉皮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