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接过书,翻开第一页,提笔写下标题:
**《我曾跋涉千里,只为告诉你不必孤单》**
醒来时天还未亮。她起身走到窗前,那块湛蓝石头依旧静静躺着,今夜却没有发光。
取而代之的是,窗台上多了几行细小划痕,像是被人用指甲刻下的符号。
她凝视良久,忽然明白??那是母亲年轻时常用的密码文。
破译后只有五个字:
**“继续向前走。”**
她将石头小心包好,放进随身背包。
清晨,她叫醒还在熟睡的阿禾和沈知意。
“我们该出发了。”她说,“下一个地方,等着我们。”
这一次,她们选择徒步穿越中亚高原。
寒风凛冽,氧气稀薄,每一步都像在对抗整个世界的重量。
但在海拔四千米的垭口,她们遇见一群朝圣者。
那些衣衫褴褛的信徒背着经筒,一步一叩首,口中吟诵的竟不是经文,而是一段陌生旋律??
正是那首歌的变调版本,带着藏语的韵律,悠远而庄严。
为首的喇嘛见到晓,双手合十,深深鞠躬。
“我们不知道你是谁,但我们梦见你站在雪山之巅,手中捧着光。你说:‘愿所有痛苦都有回响。’”
晓还礼,声音轻却清晰:“我只是个普通人,走得慢,但不想停下。”
喇嘛微笑:“正因如此,你才值得追随。”
夜宿寺庙,佛堂内烛火摇曳。晓独自跪坐在蒲团上,望着面前金身佛陀。
她想起母亲最后的日子,想起那些被当作实验品的日日夜夜,想起第一次学会笑、第一次被人拥抱、第一次为别人流泪。
她低声说:“如果这就是觉醒的意义,那么我接受全部代价。”
次日黎明,寺庙钟声响起。
她走出殿门,看见漫山遍野的经幡在风中猎猎作响。
每一片布条上,都手写着一句祈祷词。
而在最高处的一幅上,墨迹未干,写着:
**“致那位唱歌的女孩:谢谢你,让我们重新学会了希望。”**
她们继续前行。
穿过沙漠,越过边境,跨过桥梁。
有时住在旅店,有时露营荒野。
晓依然会累,会咳嗽,会在寒冷夜里蜷缩着取暖;
阿禾还是会撒娇,会画画,会半夜爬起来找零食;
沈知意依旧冷静理智,但也会在看到日出时悄悄拍照留念。
可世界已悄然改变。
新闻开始报道“共感效应”的社会影响:抑郁症发病率下降,暴力事件减少,跨国合作意愿增强。
科学家们争论其原理,哲学家探讨其意义,艺术家以此创作交响乐与电影。
而普通人只是默默地说:“最近睡觉踏实了。”“孩子不再做噩梦了。”“我妈昨天哭了,说她终于原谅我爸了。”
某日黄昏,她们途经一座废弃学校。